

义茶亭|制造系统热更新:AI重载姜堰产线OS

制造系统热更新:AI重载姜堰产线OS
当大唐泰州热电的控制室从机器“值夜班”到AI“当质检”,当荣骐光电的生产线从“人盯屏”到“AI值守”,姜堰区的产业变革正在揭示一个事实:人工智能重构的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工业文明的底层逻辑。这座苏中城市的企业实践,为“AI+工业”提供了鲜活的转型样本。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生产决策逻辑之变。大唐热电的智能监盘系统颠覆了传统电力行业“老师傅凭经验调参数”的作业模式。通过部署DeepSeek大模型,机组健康状态实时可视化,报警响应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更关键的是,AI系统能捕捉到人力难以察觉的设备异常特征。这种“数据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新范式,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将人为操作失误归零。正如企业工程师所言:“现在不是人在操控机器,而是人与AI共同学习进化。”
打破“质量-成本”悖论:制造价值逻辑之变。荣骐光电的案例更具突破性。在光学材料领域,传统质检面临“精度要求越高,人力成本越昂贵”的困局。其引入的AI瑕疵检测系统,实现检测过程的标准化、数字化,所有检测结果都可以记录、回溯、分析,便于质量追踪与工艺优化。这种“质量正循环”效应,使得企业能以低于行业均值的成本,产出合格率99%的高端产品,彻底改写了“优质必高价”的市场定律。
重构“人机协作”边界:生产要素逻辑之变。姜堰企业的实践还揭示了更具深度的变革——生产要素的重新定义。AI不再是后台工具,而是嵌入业务流程、参与流程演化、触发流程再造的智能要素。AI承担大部分常规监测任务,释放的人力转向设备健康管理、能效优化等创造性工作;质检员转型为AI训练师,通过标注样本持续提升模型精度。这种“AI处理确定性事务,人类专注不确定性创新”的新分工,推动劳动生产率实现几何级增长。
从“企业智能化”到“生态协同化”:产业组织逻辑之变。值得关注的是,姜堰的AI转型并非孤立事件。大唐热电的智慧能源数据已接入69家企业,形成用能优化联盟。这种由单点突破转向网络协同的态势,标志着产业竞争从“企业间较量”升级为“生态圈博弈”。根据最新调研,未来企业的核心能力将不再是制造产品,而是构建一个能自主感知、持续优化、智能协同的系统。这场转型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用AI,而在于能否以AI为引擎,重构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制造体系。
站在新工业革命的门槛回望,姜堰的启示在于:AI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力,而在于重构“生产函数”。当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算法成为新生产工具、算力成为新基础设施,那些敢于重塑游戏规则的企业,终将在产业变革中掌握定义权。这场静悄悄的智能革命,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