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米:脱贫攻坚路上的“幸福鼓点”
“余林啊,在屋顶上直接安装光伏电站,可以说晒晒太阳就有钱进口袋。”日前,白米镇蛙庄村党支部书记游忠喜到低收入农户游余林家中,在关心“这个月看病花了多少钱”“报销完以后还掏了多少钱”“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问题”等日常情况后,用“拉家常”的方式给游余林宣传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白米镇聚焦75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和3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两大重点,坚持强基固本与创新思路并重,以坚实如磐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织密脱贫“保障网”。
据了解,白米镇对700多户低收入农户全部落实帮扶走访责任人,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把脚步留在农户家中,把温暖送进农户心中,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稳定达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且不存在返贫风险。游余林说:“村干部一有空就会来问问我们的生活,很照顾我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了村集体收入的支持,村庄就没有了发展的潜力和保障,白米镇通过放大三资效益、培大村域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措施增加村集体收入。村干部带头领办家庭农场,优先吸收低收入农户以土地入股、低收入农户以40~50元/天的工价进场务工。目前,全镇11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落实了1—2个增收项目。马沟村支书、主任、为农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杨顺宏勇挑重担走出了自己的模式。2014年,正逢白米镇土地流转,杨顺宏与朋友合伙承包了近3000亩田,成立为农合作社种植稻麦。经过多年摸索发展,他探索出“稻鸭鳖”共生模式,打造马沟村“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实现“一水三用、一地三收”的生态农业模式。
“目前,‘稻鳖共生’体系已经成为全省农业新型种植模式的一个样板。这样的种养模式能够将水稻田的效益翻1倍以上,每亩田稻米的利润就有三四千元。其实探索‘稻鸭鳖’共生模式不仅是要带动农户致富,更希望帮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杨顺宏告诉记者,70多岁的刘宏富是村里的低保户,平时身体状况不好,只能干些轻活。考虑到这一点,他让刘宏富在合作社帮忙打杂,一年下来能增加4000元左右的收入。刘宏富说:“这份工作让我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有了改善,很感谢他们。”
为确保薄弱村全部摘帽、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白米镇出台《村级增收和低收入人口脱贫攻坚“10+1”实施意见》,即10个方面具体增收举措,“+1”为利用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争取国家现有产业扶持政策帮助经济薄弱村筹集资金。该镇还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安排公益性岗位、入学困难救助、重病医疗补助、政策保障兜底等措施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根本之策,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落实。大安村以党支部为抓手,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芦笋种植模式,探索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实行村干部同工同酬、参与分红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2007年,大安村是周围人眼里的“穷光蛋”,人们都说:“有女不嫁大安庄,家里穷得响当当。”时任大安村党总支书记张宏珍暗自下定决心:“不管多难,都要带领大安走出困境。”大安村在她带领下,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的大安村不仅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村集体的收入年年递增,还向村里的低收入农户敞开了怀抱。家住大安村的李社明身患疾病,高额的医药费本就使他入不敷出,再加上高龄独居,没有企业敢接受他。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大安芦笋专业合作社伸出援助之手,让他到合作社捆扎芦笋。李社明说:“在合作社一天可以赚取50元左右,这让我摆脱了贫困,也有了生活的希望,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