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丰收丨江苏姜堰娄庄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穗齐秀,蛙鳅共舞。连日来,江苏泰州姜堰区娄庄镇连心村的80亩“稻蛙鳅”生态循环养殖基地,呈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致。基地创始人魏红山从稻田里捞出几只膘肥体壮的黑斑蛙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丢掉“铁饭碗”成立农产品公司

57岁的魏红山,1996年辞去众人羡慕的“铁饭碗”,返乡创立泰州市毛家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采购农民自产的猪、鸡、鹅、鸭等农畜产品,销往无锡、上海等地,并在无锡设立天胜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泰州优质猪肉直销无锡的前沿窗口。
魏红山建立强大的农副产品采购和销售团队,叫响了“毛家河”农产品品牌,打开了泰州地区的农副产品直通江南的“绿色通道”。如今,“毛家河”公司年销售泰州地区农副产品上亿元,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
返乡创成“稻蛙鳅”共生新模式

在无锡市场,魏红山通过了解一线消费者的需求,认为有机食品必定是市场“新宠”。2018年春,魏红山流转了娄庄镇连心村80亩孬地,种植有机稻米。魏红山拜访科研院所,结识了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院长姜小三教授,规划采用“稻蛙鳅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80亩孬地打造成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和水产养殖尾水生态治理的科技示范园。历经一个多月的日夜改造,基地形成了以黑斑蛙(青蛙)、台湾2号泥鳅和优良水稻为主体的生态循环养殖链。
当年5月,魏红山还成立泰州市宏鑫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000万元,构建“研究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合作社组建研发、推广、培训、服务团队,实现了“产学研、供推销”一体化经营。
走进“稻蛙鳅”生态循环养殖基地,巨大的天网覆盖了稻田上空,每块稻田四周为走道,沿边竖立拦网,中央分布着长方形类似秧盘的投料板;无数只青蛙欢快地跳跃着,穿梭于已抽穗的稻田。魏红山站在田埂上,握着带网兜的长柄工具,轻轻捞起几只青蛙和一只长泥鳅。姜小三看了水稻的长势和蛙鳅的肥美,感慨地说:“今年是最好的一年。”
新模式带来多重效益

“环境好了,这是最大的效益。”姜小三说,蛙吃害虫,粪便既供泥土下的泥鳅食用又是水稻生长的有机肥,泥鳅活化改良了土壤,促进水稻生长,水稻为蛙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整个过程不施化肥农药,水体自然净化达标,每亩均产有机大米600斤,收获成品蛙2000斤、泥鳅1000斤,其中大米售价每斤25元、蛙鳅售价每斤12元至20元。2018年,基地每亩净收入1.5万元,去年2万元,今年还会大幅增长。
基地新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目标,释放出示范带动效应,还常年吸纳2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就业。到目前为止,基地已带动姜堰、海陵10多户从事“稻蛙鳅”生态立体养殖模式。
魏红山表示,下一步,他还会扩大养殖规模,搞农副产品深加工,利用电商平台和物流网,扩大销售范围,增加“毛家河”品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