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6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姜堰区梅垛村:“金疙瘩”鼓起“钱袋子”

2020-10-23 10:09:48

基层村干部最欣慰的事

张甸镇梅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后喜

放眼望去,成片的红薯长势正旺,红薯叶犹如绿色的地毯,美不胜收。由红薯、芋头、大豆、黑芝麻等品种组成的小杂粮种植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梅垛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增收的“金疙瘩”。这也就是我们村干部最欣慰的事。

梅垛村地处黄桥革命老区

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

梅垛村“两委”结合实际

不断拓宽思路

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大力发展杂粮种植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走出了一条

“党建+合作社+N”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当地贫困农户就业增收探索出新路径

拨开长势茂密的红薯叶,将铁锹插进土里,一个个“粉嘟嘟”的大红薯很快被翻腾出来,抖落掉多余的泥土,散落到了地面上……在张甸镇梅垛村的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后喜看着新鲜的大个儿红薯,黝黑的脸颊顿时喜笑颜开:“还有半个月就可以大面积收获了,今年红薯丰收有望!”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今年4月,梅垛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去靖江的深入调研和考察决定,利用梅垛村高沙土适应小杂粮种植的优势,成立合作社,建立小杂粮种植基地,并结合本地地理条件和农民技术特长,决定在芋头、红薯、黑芝麻等小杂粮上做文章。该村通过盘活原有资产、流转周围土地,现有小杂粮种植基地203亩,种植芋头16亩、红薯18亩,种植黑豆、绿豆、黑芝麻等作物45亩、优质杂粮124亩。

钱后喜满心欢喜地说:

“种植基地采取‘党建+’模式,将贫困户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经济能人有效对接,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吸纳就业、能人引领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目前,该基地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40名左右。今年种植基地收入预计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43万元。”。

村民钱云庆满脸笑意地说:

“基地成立以后,我就来做活儿了,除草、施肥都行,一天能挣50元左右,一年下来也能多个2000元,增加点生活开支,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开心,感谢村里给我们找了好出路。”

谈到目前的生活状况

钱云庆的脸上展露笑意

这张笑脸的背后

是这些走出贫困的人们

心里浓浓的幸福感

是梅垛村脱贫攻坚工作

显著成效的生动注脚

低收入农户最期盼的事

村民钱云庆

感谢党的政策好,不仅帮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为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我就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像这个芝麻开花——节节高。

10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