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两会地方谈】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诟病教育的焦点在于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今,比“高分低能”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对于生命的漠视——既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他人的生命。今年的“两会”上,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陶研会会长朱永新建议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其实恰恰凸显了当前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严重性。
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与具有个性的生命个体打交道,应该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其指向应该是幸福和完整。因此,要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学校要把“眼中有人”放在首位。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应聚焦学生作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关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等重要内容的同时,把阳光的心态、乐观自信的气质的形成纳入评价的体系中,以评价为方式促使学校把“人”放在中间。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家庭要做到把孩子当成孩子。家庭应该是孩子最可以放心做自己的安全港湾,是他们修复受伤心灵的“加油站”。但是,在不少已经发生的悲剧中,家庭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反倒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很多研究都指明,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同时,要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让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想要的,更应该让孩子勇敢的说出自己不想要的。也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走的路,他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否则培养的只能是一个个“中国式巨婴”。
让“幸福完整”成为教育的应然追求,社会要对教育更加包容。理想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的教育。无论我们怎么教学生、教孩子,最终都是由他们自己走向社会,去与世界相处。可以说,最终检验教育效果的就是社会。社会讲规则、讲原则,必然不会像学校和家庭那样无限宽容,但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包容的。特别是社会舆论的引导上,更要避免其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孩子是社会性课题,需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追求“幸福完整”的道路上,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去做、可以做。(撰稿人: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