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两会地方谈】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2021年3月4日在京召开。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当天下午,国家乡村振兴局就挂牌亮相,实现两个机构的“无缝衔接”,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赋予我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的重大使命。“十四五”期间,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乡村建设治理进入深化拓展期,农村民生保障进入品质提升期,工农城乡关系进入重塑融合期。乡村振兴战略是下一步农村工作重点,是精准扶贫的后续延伸,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是最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准备的提案是“让人才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
人才振兴,在于引得进人。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做到了向外引进、对内培养两不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坚持培育本土人才,畅通人才“回流”渠道,推动创业人才“回乡”。本土人才对家乡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同样拥有专业素养,对于本地的发展更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他们对家乡的情况更加熟悉,能够提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办法。另一方面,以能力优先,注重实绩,按需引进外来人才,外地人才为乡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通过加强与农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为毕业大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乡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不断优化本地的人才结构。
人才振兴,在于留得住心。如何让人才“愿意来”、让乡村“留得住人”?通过人才的培养、职称评审和资金扶持等方面,从政治上支持人才发展,畅通人才晋升渠道,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为人才更好地在乡村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铺路架桥,使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深入挖掘外来人才与当地的内在联系,搭建起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保持常态的沟通联系,建立起人与地方的深厚情感,成为外来人才的“娘家人”,通过“个性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外来人才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当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给人才以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人才振兴,在于用得好才。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建立起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和正确的激励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用专业的体系评价专业的人才。真正做到专业对口,能力匹配,敢于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充分发挥创造力,让其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正视成绩,扬长避短,挖掘人才身上的“过人之处”,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用。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恰逢其时,符合新时期的需求。其成立也标志着我国乡村工作的重心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我们奋战在农业农村一线的党员干部将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矛盾和难题,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写好江苏新篇章。(撰稿人:刘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