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两会地方谈】强制996要不得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表示,目前加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在某些行业存在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李国华表示,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制度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一个行业起步和发展阶段需要拼搏与坚持,但仅靠不断压榨员工的正常生活与休息时间的发展不可持续,网络上盛行的一句调侃的话“上班996,生病ICU”不难体现出,996的工作机制不仅给员工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也无法迎来一个行业的未来。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这样的状态下,员工哪怕拿着高薪,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奋斗,不仅仅是靠工作时间体现,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996工作制从互联网公司向各个行业蔓延的趋势令人忧虑。许多劳动者正被这种工作制裹挟着,在无休止的加班中被迫成为“过劳一代”。这意味着,在996工作制已经成为业内潜规则的状态下,即便选择跳槽也依旧无法摆脱加班魔咒,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工作时长。996工作制的社会危害不言而喻,它透支了劳动者的健康和精力,损伤了一代人对于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央视评论称,在中国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需要相关监督部门的批准。市场竞争的不够规范、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执法力度的欠缺以及社会舆论对所谓“加班文化”的过度肯定和褒扬都有可能使试图维权者畏首畏尾。所以,执法部门需要尊重市场多样化的业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劳动维权的问题上,不论是劳动权益保障部门,还是各级工会组织都应对“996”工作制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作为,这不光是职责所在,也是依法规范就业市场的必然要求。
“996”工作制不应该成为任何行业的常态。尊重劳动者,关怀劳动者,高扬健康理念,让广大劳动者更健康更快乐工作生活才是发展的趋势与时代的方向。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分的人才,这更需要用高质量的法治保障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撰稿人:曹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