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
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福建之行的第二天,来到了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了解推进乡村振兴情况。多年来,来自闽中山区的沙县小吃一步步风行天下,成为知名地域品牌,形成了2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带动沙县及周边县区约20万群众脱贫致富。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赴沙县实地考察,释放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根基的重要信号。
坚持规划先行是基础。产业振兴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只有做大做强弱势地区的产业,才能为建立稳定的增收途径,才能留的住人,进而才能实现乡村人才、组织、文化全面振兴。产业发展切忌盲目从众,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结合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条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康养健身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把“土”产业“养”成“摇钱树”。
坚持干群参与是关键。部分地区干群靠天吃饭发展农业的认知已根深蒂固,流转的土地普遍是“稻麦两茬”,对发展高效农业的认识远低于发展工业,容易形成上面热下面凉的两极分化,离开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产业发展是永远不可能长远的。根除掉部分地区干群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是产业振兴的必经之路,村干部要把学习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作为“必修课”,选出干群代表实地考察参观,充分调动干群自愿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干群和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形成先行先试的良好局面。
坚持政策支撑是保障。产业振兴是系统性长期工程,涉及到政府、各类经营主体、村民等多类群体,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给与相应政策支持,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空窗期”农民收入问题,充分解决人民群众后顾之忧。要优先考虑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产业发展基层一线,增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优先保障农业发展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向产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质量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持续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农村的创新创业环境连年改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定能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撰稿人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