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7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品端午文化内涵 做“有味有料”青年

2021-06-07 14:48:57 网信办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也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熏艾草等习俗。民俗多,起源说法也很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屈原,并引用他诗歌中的名句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在民俗风情中品人生百味,在纪念屈原中忆红色经典,在学思践悟中做“有料青年”。

塑心之“主料”:吃粽子,做“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带头人。“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的习俗流传已久,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的故事让人动容,“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一腔爱国热忱也激励着万千仁人志士。回顾百年党史,坚贞不屈浩气长存的“狼牙山五壮士”、“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血染湘江”的红军将领陈树湘、“为真理而凛然献身”的夏明翰、“蜡烛精神”写人生的萧楚女……他们都用血肉之躯、拳拳之心书写着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爱国忠诚。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永葆初心本色,做一心向党、衷心为国的“带头人”。

修身之“辅料”:沐兰汤,做“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明白人。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写的正是端午的一大习俗“端午浴”,也称“沐兰汤”,寓意着防病祛毒、去邪避晦,洗去铅华、除去糟粕。现如今不少年轻干部惰性思想横生、享乐主义抬头,常常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作为成长在国旗下的“后浪”,我们要自省吾身,常思己过,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始终秉持一份执着和专注,把好“方向盘”、系好“安全带”,用实际行动履职尽责、砥砺奋进,做律己修身、慎独慎微的“明白人”。

力行之“调料”:赛龙舟,做“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答卷人。“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诗句中描绘了一幅竹蒿如林、千舟竞发、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努力奋斗、拼搏进取、乘风破浪、逆流而上的“龙舟精神”。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正是这一精神的充分印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时代这场“大考”中,我们要学习“龙舟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做艰苦奋斗、不断求索的“答卷人”。

践悟之“香料”:挂菖蒲,做“哀民生之多艰”的贴心人。屈原被放逐江南期间曾滞留泽林,当地虫病滋生、人民穷苦,屈原建议人们挂菖蒲、喝雄黄酒、熏烟包、驱邪气、避瘟疫,其效甚显,乡民感激。无论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亦或是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都是一心为民的典范,回顾百年党史历程,我们党也始终以一颗“匠心”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要用脚板丈量民情,用真心收集民意,用零距离实现心连心,借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东风,让为民实事做到人民“心坎上”,做为民服务、破题解困的“贴心人”。(沈星彤)


6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