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航海精神 锚定发展方向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国务院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回首中华民族的航海史,起源于唐、兴盛于明、衰败于晚清、崛起于新中国。可以说,航海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推进着这个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航海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和平情怀。纵观人类航海史,是一部文化、贸易的交流史,但随着新航线的发现,殖民主义的兴起,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深层次的,往往给原住民带来的是死亡、掠夺和占领,可以说是一部全球范围内的侵略史。然而,在刚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我们不妨看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占领所到国家的一寸土地,没有掠夺一份财产,没有伤害一个他国居民,而是传播了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和”文化,积极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际友好交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是中国航海精神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平发的有力佐证,是大国气质和华夏文化的胸怀。
航海精神,是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不乏向往星辰大海、探索外面世界的爱国志士。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红海和东非。再到举世闻名的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航海史上,都是一座丰碑。从晚清的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不断发展民族航运业,到1949年原国民党当局控制下的“海辽”轮等17艘海轮宣布起义,投入新中国怀抱,中国航海事业始终折射出征服大海、为国探索的家国情怀。
航海精神,是航运振兴的强国精神。地球表面面积的71%是海洋,征服大海、探究大海、开发海洋资源成为世界上所有靠海国家的使命好共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也强调: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总书记深刻阐明了航海事业的重要性,航运与经济、航运与国家战略的关系。我们要实现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弘扬千百年来的航海精神和航海文化,从中汲取强大的爱国基因、奋斗基因和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正如哥伦布所说:“只要我们能把希望的大陆牢牢地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只要我们坚守和平、探索、发展、共赢的发展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够再创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航天情怀。而我们的大航海精神,更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和对外面世界的热爱,一搜搜航轮驶向彼岸,带去了我们的善意、文化和交流,这是人类追寻生命真谛的举动,更是中国不断寻求发展希望和友好国家的步伐。
我们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我们的精神永远是奋斗、和平和发展。(潘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