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崖之上”的“饭圈”文化
日前,中纪委官网发布名为《深度关注|整治“饭圈”乱象》的文章,指出,整治畸形“饭圈”文化要多方协力把规矩立起来、把红线树起来、把言行规范起来。针对青少年为主的“饭圈”,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和演艺行业共同努力,制止畸形“饭圈”行为,净化娱乐生态。可见,“饭圈”文化亟待“拯救”。
在没有框架的恣意生长下,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饭圈”文化由“繁荣”走向“畸形”,然而,“饭圈”不是原罪,混乱的表象下是无处安放的躁动与正确引导的缺失,如何化解负面影响、培养主观意识、摆脱流量控制,让“饭圈”文化正面“出圈”,是值得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
整治“饭圈”文化需警惕“二极管思维”。所谓“二极管四维”就是指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在“饭圈”,往往表现在全盘接受自己偶像的优缺点,盲目崇拜神化自己的偶像,甚至言语攻击其他明星,借着粉籍这层“遮羞布”肆意散发恶意。由此可以反观,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对恶意言语的监管及时净化互联网环境,更是以实际行动引导网民是与非。
整治“饭圈”文化需注重“主体意识构建”。“饭圈”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一代,这代人的价值观仍在健全中,他们分辨能力较弱,容易被挑唆,因此需要从教育、社会等角度加强这类群体主体意识的构建。同时,偶像本身也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偶像本身就有必要树立正能量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促进“饭圈”文化健康发展。
整治“饭圈”文化需摆脱“流量至上理念”。大数据时代,“流量”意味着金钱,这种理念,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肆虐着娱乐圈,并不断向其他圈子延伸,偶像经济不断发展,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究其根本,是背后利益集团的压榨,因而,资本的主流意识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整治“饭圈”文化需树立“多元偶像形象”。我们需要崇拜的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明星,中国好人、民族英雄、科学人才、人民公仆亦是可以追崇的。我们需要多形式宣传这些先进典型,增加他们的曝光度,与娱乐明星“平分秋色”,不断强化“正面效应”,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才不至于让“饭圈”紧紧停留在“娱乐圈”。(孙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