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植中华文化基因,崇高理想薪火相传
今年的9月28日,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第2572周年纪念日。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他的政治主张、国家政策、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社会理论、道德倡议,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锤炼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以强大的内聚力、稳固性和认同感,奠定了中华文化最初的基因,引领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梦想。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是人生的高境。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高原,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高峰。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为文化激荡铺垫了产床,历史变革为思想解放提供了机遇。“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粒种子,儒家思想大厦的第一块基石、第一个原点。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爱”,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政”。他蘸“仁”为墨,执“爱”为笔,他以仁施爱、因爱施教,从上古经典遗籍中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为教材,经中有史,论中有艺,诗中有学,述中有理。孔子教诲我们要对亲爱、对人仁,要志于道、始于学,为我们提炼了许多温暖的词汇,道与德、爱与亲、富与贵、贤与能、宽与恕、善与诚、孝与悌、恭与俭、敬与慈,一组组、一团团泛着柔和温婉的星光,读得人慈眉善目、温情满满;然后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励志的词汇,学与思、志与行、忠与勇、敏与慎、知与识、使与事、和与同、修与齐、治与平,一对对、一串串贮满强劲能量,如桨如翼,如风如电,读得人意气风发、心劲满满,立志做仁人志士,只等一声“出发”。
以道自立,以德治国,牵引攀升方向。君子当以道自立、以道立人,孔子强调政德为先,推崇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以仁生义,由仁及德,做到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在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方能政通人和。孔子认为,官有官德,民有民德,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像草,风吹草动,草随风行。爱、惠、恕、孝、信、勇、俭、无怨、直、刚、恭、敬、宽、庄、敏、慎、逊、让,是社会个体应该保持的品德;教化民众要向善去恶、尊德守法,见义勇为、待人忠恕,上下同德方能万众一心,君民同心方能无坚不摧。虽然孔子勘定的一个个人生觇标和道德高度常人难以企及,但作为人人心中皆有的纤绳,它们牵引了一个民族整体素质和人文高度攀升的方向。星星点灯,月光指路。银河落九天,月霞铺满地。人在月光中走,心在星辉下读,道德之光牵引人心。站在道义制高点的民族,不惑。
孔子精神,如光如炬,亘古不泯。孔子是中国历史路线的初绘者、人类命运走向的指引者。国与国之间彼此尊重,人与人之间相互敬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则天下和谐、海内承平,这是理想世界的愿景。孔子的理想在当时没有立即兑现,但开启了后世的梦想。理想是星,点亮心灯;理想如月,透亮心空;理想之光照亮夜行的路,理想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孔子是一位理想坚定、人格高贵的先贤、先哲、先师、先驱,他对理想社会的设计、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制度的创立,以及他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如光如炬,亘古不泯,照耀着中华儿女一路向前,高山仰止,星空仰望。(潘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