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河横窗口”破译“赶考密码”
11月的河横村,风吹稻浪,满目金黄,“蚊帐大米”收割在即,田野间一片丰收景象。稻花香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十年九载涝到“全球500佳”,河横,无疑是中国乡村百年蝶变走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履践初心使命、书写时代华章、创造人间奇迹的一个侧影,也是我们一窥百年赶考路的“窗口”。
“一把铁锹换新天”——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解放前,河横地势低洼,港汊交错,“一年一熟稻,十年九载涝”,面对着一千多亩常年积水的老沤田,怎么办?干!在河横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河横人组织起一支大锹队开进水洼田,将杂乱无序的河沟该填的填、该平的平、该挖的挖,将低洼地建成了高产稳产的农田,成为江苏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天翻地覆慨而慷。百年前的中国,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连火柴铁钉都要依赖进口,视乎河横“老沤田”犹有过之;百年后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可谓世界经济的“丰产方”,东方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凝聚而生的人民伟力。
“一张招牌趟新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春风浩荡满目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浪潮中,河横因势利导,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优势,打响了生态农业的金字招牌:八十年代,河横村主动关闭精制棉厂等5家化工企业,平毁土窑35座,重点搞好环境建设;1990年,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开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进入新千年,在国家、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江苏省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一个小村庄的蝶变史,折射出的是一个百年大党的奋斗史。无论是安徽省小岗村的门楼,还是深圳市政府门口的“拓荒牛”,这些改革地标无不见证了一代代奋斗者立时代前沿、领风气之先的价值追求,从无路处开辟,向未知处探索,一路艰辛而来,嘹亮的始终是进取之歌。
“一顶蚊帐开新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步入新时代,河横人进一步放大“生态+”品牌效应,创新推出“蚊帐大米”为首的特色品牌,通过SGS欧盟检测,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想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沧桑巨变,大道如砥。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2021年10月16日,搭乘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奔赴中国空间站。时间的偶然揭示着历史的必然,阐释出中国步伐愈发坚实、道路愈加宽阔的真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一切伟大成就均离不开接续奋斗、接力探索。海风激荡,巨轮启碇,奋进的声声号角已然奏响,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已在脚下!(卞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