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更多美丽中国“绿色华章”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施行,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从此迈上法制化轨道。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全面打响水土保卫战,创造了塞罕坝、库布其等“绿色奇迹”,让越来越多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十三五”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9万平方公里,呈逐年递减趋势,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水土是立国之本,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之基。水土流失是世界性难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之滨,从贵州山麓到西北沙漠,从丘陵红壤到东北黑土,习近平总书记对水土流失念兹在兹,强调要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防治水土流失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大力度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让人们的绿色“家底”更厚实,书写出更多生态优美、和谐共生、令人向往的美丽中国“绿色华章”。
顺应发展大势是我们大力度推进水土保持的“源动力”。理念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境界。当前,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水土流失问题仍然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治理的不充分不平衡情况仍然较多。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不仅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称,还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符,更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仍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高度,当好“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凝成一致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实施综合治理是我们大力度推进水土保持的“主抓手”。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践也充分证明,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离不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这把“金钥匙”。鉴于此,我们要秉承底线思维、系统思维,以纵深推进土长制、林长制、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等为抓手,全力抓好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全方位做实水土流失防治,让绿色成为最靓丽底色。
普惠民生福祉是我们大力度推进水土保持的“落脚点”。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还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绿色经济,更要增进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广让“荒山秃岭”蝶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长汀经验”,丰富拓展林下、活水、文旅、富民等特色经济产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打好“绿色牌”,念好“山水经”,走好“共富路”,做好“生态+”文章,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让“两山”理论更加根深蒂固、硕果迎人。(陈立俊 孟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