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定文化坐标 ,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提出以“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到2025年基本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
政策引领,产业“联姻”乡村。乡村振兴,文化力量不可或缺。一方面,《意见》将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带动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团队的不断进入和文化产业开发持续推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也将逐步被外界熟知,从而促使村民意识到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厚,牢固树立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意识,形成产业反哺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内在驱动,人才“缘定”乡村。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支持。我国乡村中的青年优质人才一直处于一个持续外流的状态,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凸显,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存在差距。《意见》的出台将吸引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回乡干事创业,能有效的提高乡村人才总体的发展水平,是发展文化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的着眼点。而青年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也需要一个崭新的平台,当代中国青年人才受传统文化和社会氛围影响,民族意识和担当意识较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空间已经缩小,选择乡村振兴大舞台更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高素质人才的涌入也必将助推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多元共建,文化赋能乡村。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主力军,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要做大做强乡村文化产业,离不开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的参与。政府要搭建舞台,营造以实干为王道,以实践为导向的干事创业氛围,从政策层面为乡村文化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市场空间。企业要演好角色,依托乡村文化禀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宣传要吹响喇叭,挖掘乡土文化潜力,形成特色品牌,多形态、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乡村文化产业,形成的强大的舆论氛围,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董震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