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数字乡村建设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
智能大棚通过传感器搜集、分析大棚内的各种环境信息,给出最佳操作的建议;一部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温室的环境状态,远程控制操作;依托“互联网+村务公开”模式,为农村基层干部扎紧了笼子......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不断融合、深度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持续为乡村振兴注智赋能。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近日,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部署了10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实践路径,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夯实基础“保障力”,凝聚数字乡村发展“战斗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城乡地区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畅通、便捷、高效,农村电商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极大地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
凝聚人才“向心力”,激活数字乡村发展“新活力”。人才仍然是制约数字乡村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此,各地各部门应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积极搭建乡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招聘和交流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信息化人才下乡争做“新农人”;加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的数字素养常态化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推动“新农人”用好“新农具”,释放生产力,整出“新农活”,擘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图景。
坚守初心“原动力”,提升数字乡村发展“续航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各地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各项便民服务场景应用,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广大农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搭建平台和渠道;依托“互联网+教育”,让乡村孩子能共享城里名校的精品课程......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治理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红利必将惠及亿万农民。
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培育专业人才、坚守初心使命,就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新农人”成为共同富裕“排头兵”,让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翟小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