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6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三新”文章

2023-03-07 16:43:29 网信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他指出,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明的精华,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不仅记录了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探索历程,也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发掘中保护,焕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2年,中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2022年,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从小岗村十八户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到浙江凭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拿下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农业文化留下了厚重的篇章。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色,把自然资源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将生态和谐、生态保护、生态经营的意识贯穿其中,在新时代,让农业文化遗产也能够继续焕发新活力。

在利用中传承,激活农业文化遗产新能量。“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1300多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确保农田的生态平衡,减少农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鱼依稻而鲜,稻依鱼而香,生态互利,实现稻鱼双丰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如今更是建立起“农遗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这其中所折射的是先辈智慧的光芒,其蕴藏的和谐、绿色理念对我们今天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依旧具有借鉴意义,农业文化遗产在今天依旧有其无法比拟的能量供我们去激活。

在交流中丰富,形成农业文化遗产新业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的农耕文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漫长,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地区,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已然成为发展该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新业态的重要支撑,桑基鱼塘、哈尼梯田、阿鲁科尔沁草原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游玩观赏,已然成为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已经成为国际农业交流合作中的亮点之一。稻田养鱼技术走出国门,在多国落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惠及更多的人群。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形态农业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构建世界农耕文明的美好未来。(缪国华

46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