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之美看东方|浚文化自信之“源” 深中华文明之“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研究和宣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们要做到追本溯源、守正创新。
以科学信念,追文化之本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五千年,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繁荣;五千年,中华文明经历了风霜雨雪、烈阳高照;五千年,在神州大地埋藏下了时代风尘的秘密与故事。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科技,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有太多遗留下的痕迹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探索。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道阻且长,但我们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以敬畏情怀,守文化之初心。无数炎黄子孙常怀敬畏之心,仰望屹立于民族之巅的中华文明。“民者,天下之本”的民本精神、“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人生志向、“一片丹心”的爱国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进取之心,在历史大浪淘沙的进程中,这些信念是中华文化自信最厚重的底气,是中华儿女永远不会遗忘的“殷殷之志”。千百年来这份文化自信彰显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实际行动中,谭嗣同临刑前绝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方志敏狱中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周恩来坚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志向。中华历史赓续千年,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做好文化传承者,做好群众表率,不忘来时路,积极引导文化正向发展。面对社会上,丑化传统文化只为博取眼球的现象,要主动发声、坚决抵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
以进取决心,求文化之创新。近年来,《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一众本土文博类节目纷纷崛起,以高品质、高科技、新脑洞、优质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将中华文化的瑰宝以新形式呈现在了大众眼前,用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在新时代,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便要求我们要秉持一颗“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之心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坚定一颗“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的进取之心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乘风破浪”。(孟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