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尚科学力量,共建文明之光
8月21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8月21日上午正式揭晓获奖者,李文辉等多位科学家获得三项大奖。未来科学大奖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个奖项,旨在激励科学家,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
科技成果造福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一个民族要振兴科技事业,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这个队伍有一定的集团研究能力、有一种最佳的年龄结构、有一种稳定的代谢速度、有一个科学的专业构成,方能自立于科学之林,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科教兴国创造未来。科学技术进步法把科学精神的内涵明确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体现了价值取向、实现路径、行为准则的统一,与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具有历史继承性、发展必然性和法律权威性。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具有一种创造性,而且都是在竞争体系中运行的,没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参与这种运行活动。科技进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专家。因为科技进步运行需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生产。
科技力量赋能生态文明。从过去的移动互联网到现在兴起的人工智能,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项的设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生态科技的助力。统筹好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发挥科技创新更大支撑与引领作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推动科技事业不断前行,对科学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更高境界。科学精神与科学新知、科学思想相伴而生、同向并行,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