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农村老年群体系好网络“安全带”
周末的下午,我发了一个仅对家人可见的微信朋友圈,我60岁没上过一天学的老母亲,给我点赞并用一波表情做了个评论。稍后我看到她的抖音更新了,是展示一件新买的丝巾,大大的牡丹花特效格外醒目,同时引人注意的还有背后孩子们的照片墙。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9月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12月1日起施行。当下农村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乐于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群等分享生活琐事、认识天南海北的朋友,部分留守老人因手机操作不畅、对PS等技术不清楚,很容易陷入网络诈骗。守住老人“钱袋子”,网络安全宣传不可或缺。
挖掘一批“小帮手”。老人与数字时代也在相向而行,提升数字素养无论是对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人际互动和生活满意度都有着积极意义,老年群体不应该成为数字时代的边缘群体。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家人、邻居、志愿者为老人开展网络贴心服务,以小带老,既能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又能快速融入网络时代。尤其在当下,线上业务拓展到农村,快捷方便,老人迫切需要享受便捷就医、网上预约、生活缴费、线上购物等应用场景, 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势在必行。
培育一批“老灵通”。老人享受便利的前提是安全意识需要筑牢。建议在农村院落持续开展图文展板、悬挂宣传标语、现场解说、走进村民家中等形式的网络诈骗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加强针对留守老人等易受骗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让“谨防网络诈骗”的意识深入人心,让群众的防骗意识不断提高,从“保证我不被骗”,到“提醒他人不被骗”,再到“注意身边是不是有诈骗”,大力营造村民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良好氛围。
宣传一批“正能量”。当前农村题材的短视频属于热门“流量”,很多靠着拍自己现实生活场景的农民朋友都火了起来,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网红。建议村两委发挥基层治理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引导致力于网络直播发展的农民朋友制作传播正能量、宣传家乡特色的短视频,抵制和清除一些为博人眼球、低俗化表演的视频账号。对一些传播积极向上、尊老爱幼等正能量的视频制作者,对带动家乡土特产品销售的农村主播等进行表彰和奖励。网络时代的形形色色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民风民俗,老人不应该被网络红利遗忘,更不应该被网络安全遗忘。(沈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