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点亮振兴路,田间奏响丰收曲
金秋丰收日,五谷丰登时。9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劳动致敬,向丰收致敬,一起与农民兄弟共度丰收节,共享农家乐。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袁隆平院士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近年来我国粮食方面科技进步明显,实现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杂交水稻国际领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种源“卡脖子”等问题依然存在。当前我国蔬菜、生猪、奶牛品种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要加大对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制以及育种方法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推进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快育种能力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
守牢耕地红线,保护耕地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看,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
综合运用国土卫星遥感技术,开展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将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掐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我国农产品发展质量仍然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尤其在储运环节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通过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让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民科技致富出点子、教法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刘联盟、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