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生态耕耘 绘聚美丽画卷
十年辛勤生态耕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不断修订与完善,生态环保实践落地生根,共筑起一道道坚固的保护“屏障”,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神州大地展现。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十年生态蜕变,孕育建康好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十年来,天更蓝,水更绿,水更干净,环境更清新,大地展新颜,良性的生态成效由全体中国人共享,人人争做做绿色生活的实践者和生态环境的守卫者,美好健康生活在这里孕育。
此外,十年生态革新,诠释了绿色奇迹。“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看似在推动经济发展,实则是“杀鸡取暖、饮鸩止渴、涸泽而渔”的做法。从“秦岭违建”到沙尘暴频袭北京的塞罕坝,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全面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创造性改良污染项目,在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上用心,如今,“风水宝地”秦岭北麓恢复生机,塞罕坝植树造林披上了“新装”,从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平衡逐步恢复过来,走出了中国绿色奇迹。
十年生态建设,还创造了低碳新经济。生态环保新思想引领新经济,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通过扶持与激励、监管与约束等多种手段,促进各环境社会主体在相关环保法律与政策的框架内发展生态产业等。推广普及“1+N”政策体系实施措施37项,涉及能源转型、节能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消费、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以及价格税收、金融、统计考核、科技支撑等重点领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现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护航全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深入践行总书记“两山论”,持续做好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对中国自身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十年辛勤生态耕耘,绘聚美丽画卷。(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