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中国人口负增长转“危”为“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状态。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人口更是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毋庸置疑的是,人口负增长这一状态是多种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多重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加大,虽然今年下半年一揽子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相继推出并落地见效,老百姓“钱袋子”仍然没有能鼓起来,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生育欲望自然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发展低迷,工作岗位少,只能用降薪裁员的方式来维持企业的生产运作,导致居民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同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工资不高,迎来了几十年来最难的毕业季,导致90后、95后等生育主力不敢生,甚至结婚欲望都没有。
当然,祸兮福所倚,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也不能光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要看到危机中的希望。人口负增长会带来劳动力减少和年龄结构老化、经济增速下降、有效需求下降等负面影响,但也有利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向人力资本密集型技术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不必过于恐慌,但一定要积极筹谋、及早规划、妥善应对,方能大有可为、转“危”为“机”。一是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提高制度保障能力。尽快研究和制定中长期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发展战略,统筹协调与人口发展相关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度适度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关注计生家庭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做好政策衔接,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减轻育龄夫妇的抚养压力。二是提升群众生育意愿,释放生育内在潜力。推广新型教育观,注重优秀传统生育观念和新型生育文化的交互融合。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高度重视就业市场公平,促进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并通过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减轻家庭特别是职业女性的生养负担,让民众愿意生、生得起、生得下、养得起。三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展现经济发展魅力。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家校教育、社会教育,培育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变,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既然是长征,就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又要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把握趋势,抢抓机遇,提振精气神,让中国人口负增长转“危”为“机”,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朱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