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稳定发展环境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1省份2023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其中14地涨幅超全国,海南更是进入“3时代”。而CPI是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对判断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从1月份数据看,当前,我国的CPI全面上涨风险不大,通胀风险相对可控,走势大概率继续保持平稳。但要保证长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比如稳定的运输、稳定的供给、稳定的消费需求等等。那么,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就成为当下所必行之事。
制度,是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的关键基石。“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容缺受理、信用承诺……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出台,充分发挥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一步步构建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理顺了政府、市场等不同主体的关系,也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为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是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复制推广,不断完善政策举措。例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将改革前沿阵地的政策创新不断在各地复制推广,带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优化;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5G等科技手段,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创新政府办事方法, “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智慧监管”等等,一系列科技办事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监管,是营造稳定的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法治化建设始终是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方向,对内加强对政府机构的监管,对外加强对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双管齐下,才能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落到实处。对内加强监管,保障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确保政府将营商环境举措落到实处,切实履行相关举措,做好政府的公共服务工作,也要保证政府部门落实好事中事后监管,全力保障市场良性竞争。对外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是当前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企业监管,才能保证市场的稳定,营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市场活力。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监管工作,才能保障营商环境的稳定。
营商环境优化始终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助推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办事能力,用监管保障营商环境举措的落实,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钱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