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新”领航 共赴发展高地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科技创新突破企业发展瓶颈。“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产品零部件国产化率从62%提升到91%。”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激动地向总书记这样汇报。企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正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还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持续20多年的“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缓解了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打破了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例,他率领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四十多年如一日地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巨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正是通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供给水平,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农业安全,中国人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同时,还要不断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疏通从原始创新转化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渠道,打通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以科技创新不断激发改革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要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发挥好制度、政策的驱动和引领作用。报告还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要开展多形式科普活动,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思想的宣传教育。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代十年来,我国通过改革强化人才激励,利好不断——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环环相扣的成果转化“三部曲”,让科研人员可以凭成果致富;《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让科研人员可以依法依规兼职兼薪,创新创业;《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印发,释放实实在在的创新红利。束缚少了,激励多了,拥有9100万科技工作者的中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需要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领航,走好必由之路,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俞悦、孙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