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中国节·七夕】溱潼镇:别把七夕过成“爱情买卖”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又是一年七夕情人节,年轻的朋友们不亦乐乎,打算趁此机潇洒走一回,逛商场买礼品来送情人,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元的甜蜜消费,在不少人看来再正常不过。对此,笔者将当下的情人节消费趋向归纳为三种:一是将其娱乐化,二是将其商品化,三是将其荒诞化。显而易见,情人节商品化是最鲜明的特征,然而当这样一个传统节日被赋予了“经济色彩”和“商业气息”后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部分,也让节日的初衷变了味。
今年的七夕情人节,最终还是躲不过“情人劫”。情人节前夕,促销战已悄然启幕,很多商家打出各种有关情人节的宣传标语,提前向情人们兜售起了“浪漫”。其中,餐馆、鲜花店成为预订消费最集中的领域,并且花价大涨、饭馆预定爆满、电影院排队已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以爱情的名义,不少人在情人节这天乐此不疲地消费,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过个像样的情人节,哪怕是多花些钱也是心甘情愿。殊不知,正是这种“心甘情愿”的心态,往往让自己不知不觉地掉入消费的“甜蜜陷阱”,把七夕过成了一场“爱情买卖”。
事实上,纵观历史长河,七夕表达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少女向织女星乞求心灵手巧、少妇乞求早生贵子、夫妻希望拥有和睦的感情……有着丰富的仪式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当下很多人将七夕理解成“中国情人节”或“爱情经济”的代名词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笔者认为对“七夕节”的理解,不应只限于对爱情以及对爱情表达方式的强调,更应注重挖掘和创造出更多的七夕文化,更好地传承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挖掘七夕更多传统文化,让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不被淡忘。历史上人们过七夕,可以借助女红、剪纸、猜谜、绘画等,交流情感,活跃节日气氛。如今有些地方通过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活动使七夕的文化神韵代代相传。因此,除了挖掘这些好的传统,还应发挥民间的智慧进行创新,如可组织服装设计、编织竞赛、诗文比赛等活动,或以实景拍摄辅以特效技术,再现中国传统节日历史元素,全新表达中国传统节日历史内涵的方式让古老节日焕发新生机,增加文化气息,这样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中再放光彩。此外,吸引群众去积极挖掘、积极加入这些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民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使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不被淡忘。
总而言之,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契机,我们要找到传统和现实的契合点,摒弃商业的聒噪,莫把七夕过成了一场“爱情买卖”。注重节日的文化内涵,既不能让传统文化在急功近利的开发和喧嚣中迷失本性,又要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互相融合,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