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7日
新闻详情-首页

网站首页 >   > 详情

江苏姜堰:小香菇长成大产业,产业园助力“撑杆跳”

2020-08-27 09:20:14

香菇种植是泰州市姜堰区原桥头镇(2019年底并入三水街道)的特色产业。在食用菌合作社引领下,从几家几户种植发展到现在150多户,种菇面积超过1500多亩,年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菇农每亩年纯收入1.5万元至2万元。如今,这里已成为省内最大的香菇种植基地,香菇产业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6月份刚卖完春菇,下一轮秋菇要到10月底采摘,现在是一年中相对清闲的时候。然而,三水街道桥头村红陈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陈余红并未闲着,当前是食用菌制棒和养菌期,菇棚里,堆积如山的圆柱形菌棒正悄悄“孕育”着新一茬希望。

68岁的村民李蛇喜在合作社菇棚里帮着照看菌棒,不时与陈余红讨论些菌棒制作的细节问题。李蛇喜种植香菇已有11年,种植香菇面积近10亩。每年平均收入20万元,不仅在城里买了宽敞的住房,还买了轿车。

在桥头,像老李这类发菇财的农户,现在有150多户。

桥头村地处里下河,过去村民一直以种植稻麦为主,刨去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每亩仅几百元的收入。1994年,有几户村民从外地学到了香菇种植技术,回来在姜溱公路东侧试验种植,获得了成功。

1995年,时任桥头村副支书的陈余红看到了香菇产业发展的潜力,率先承包6亩田,并请来浙江种菇师傅,田头指导,种起了香菇“示范田”。随着各地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桥头村“两委”决定力推香菇种植。“两委”班子成员带头流转土地种植香菇,并多次组织村民赴海安及苏南学习种植经验、管理技术,邀请上海、浙江食用菌研究专家来现场指导。到2006年,该村香菇种植户增至30多户。

为推广“桑枝-香菇”生态循环模式,2010年9月,陈余红和弟弟陈余彩注册成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并组建专家跟踪服务团队,建立了1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为菇农提供食用菌培育技术、菌种制作、菌棒生产、香菇销售的全程生态产业链服务。2011年6月,陈余红弟兄又成立了泰州市红陈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吸引170户种植户加盟,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香菇产销模式,注册了桥头香菇“苏福”牌商标。

合作社成立当年,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近5万元。2012年10月,该专业合作社获评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村民李建华2009年从企业辞职,承包了8亩田种植香菇。2011年下半年加入合作社后,他每年净赚近10万元,砌了房买了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50多岁的刘兰珍,丈夫没有劳动能力。桥头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后,她和大多农妇一样,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四季帮菇农干活,少时每天六七十元,多时每天150多元。加上家里的田流转出去,每亩有租金900多元,刘兰珍每年收入有三四万元。“自家虽然没有种植香菇,同样发了这个产业的财。”刘兰珍高兴地说。

桥头村香菇种植还带动了周边杨院村、大杨村、状元村等村民参与。目前,当地香菇种植面积已有1500多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香菇种植基地。原桥头镇因此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苏福”牌香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特优农产品。

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免面临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则在于创新模式,用工业化思维探索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难题。

作为一个富民产业,桥头香菇产业发展正引起多方关注,泰州市农业农村局专门安排7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姜堰三水街道配套250万元,在原桥头镇区域打造食用菌现代产业园,构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经营体系,全方位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园龙头企业的引进,进展顺利。去年底,三水街道引来三位客商合伙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目前,企业已具备投产条件,满负荷生产后,每天可生产1.2至1.5吨香菇脆片等休闲食品,可消耗5至6吨新鲜香菇,相当于当地四分之一的产量。这将拉长当地香菇产业链,拓宽食用菌市场,极大提升菇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撑杆跳”,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点。食用菌现代产业园,正是桥头食用菌产业实现“撑杆跳”的有力支撑。

68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