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新闻
2025年04月22日
新闻详情-首页

党代表话十年l美丽青春与 生命健康一起脉动

2022-09-13 10:03:26 姜堰新闻网

人物名片:

张冬梅,蒙古族人,江苏苏中药业集团员工,江苏省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2018年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因为热爱,她从千里迢迢的内蒙古走进泰州医药产业高地;因为年轻,她把美丽青春奉献在健康产业前沿;因为执着,她找到了破解新药研发的“钥匙”。张冬梅的美丽青春与生命健康一起跳动。

“研发更多好药,百姓就多一份健康,造福健康家庭,圆梦健康中国。”张冬梅回答得干脆利落。

蒙古族姑娘张冬梅毕业于内蒙古医科大学,1997年,她走进刚组建不久的地级市——泰州市,并选择了苏中药业集团,入职第一件事就立志让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与百姓健康同频共振。在张冬梅看来,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选择。

苏中崛起,她是见证者

2011年之前,张冬梅在苏中干过一线工人,做过质检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以奋斗者正青春的姿态,干好本职,不负韶华。

在别人眼里,张冬梅是企业创新的“领头雁”。作为引进的特殊人才,苏中给了她最好的待遇。她说,在苏中药业舞台上,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闪亮的坐标。昔日苏中,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些年,苏中大力构筑人才发展高地,先后实施了暖心、关怀等一揽子人才计划,从而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来此“安营扎寨”的夫妻档、姐妹档、闺蜜档等人才,占员工总数的35%,400多名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企业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泰州医药产业基地重点骨干企业和中国医药城核心企业。十年来,苏中药业已从2012年总产值12亿元发展到当下的45亿元,翻了将近4倍。

“只要你有才,你就来;只要你是一块钢,都能派上用场。苏中是人才福地,工作、生活等人文环境让你不想家,不想走。我没有理由不在这里扎根。”张冬梅自豪地说。

研发新药  她是参与者

研发新药是企业的“芯片”,从制造到“智造”,关键在于创新。

“新药生产周期长,培育一种新药并非朝夕能成。”张冬梅说,在集团悉欣颗粒新产品试产向大生产转移工作中,她潜心研究该产品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15个日日夜夜反复查找资料,每到关键处,她都使出浑身解数,解决“拦路虎”。40多次的反复试验,全身心投入攻关,日复一日,她终于找到了适合大生产的工艺参数,从而确保了新产品的顺利投产。2011年,集团生产的黄葵胶囊供不应求,要想缩短固体制剂的生产周期,张冬梅觉得多个制剂工序的生产嵌套上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她一头扎进工序研究工作中,从黄蜀葵花的提取、干燥、制粒、充填、压塑、包装上突破攻坚,以减压带式干燥替换原有干燥方式,打破生产瓶颈,极大地缩短了黄葵胶囊的生产周期,从而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黄葵胶囊不仅成了苏中第一大新药,而且也让更多百姓用上了优质安全药。我终于在医药产业领域找到了实现梦想的用武之地。”张冬梅说。

十年来,张冬梅带领科技创新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新药研发难关,她成了苏中药业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在新药研发工作中,张冬梅和团队牢牢把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奋斗书写了药业人不服输的乐章。

她主持坎地沙坦酯胶囊、硫普罗宁片等新药中试工艺研究,独立编写了申报生产资料并取得生产批件,负责丹鹿胶囊二期、三期临床产品的生产,走在创新的最前沿,从而确保了产品从试制工艺到产业化工艺的无缝衔接。

她在参与黄葵胶囊生产工艺研发中,无数次挑灯夜战,查阅文献资料,做过数不清的实验研究,终于降低了该产品有效成分的损失。作为技术骨干,张冬梅参加了两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中药黄葵胶囊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编号:BA2012131)和“中药注射剂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编号:BA2011124),主要对产品的提取工艺进行研发,从中提取了新技术、工艺参数优化、质控指标等,产品中间体指纹图谱相似度达0.9以上。

清宣止咳颗粒是苏中药业自主开发的独家专利品种,张冬梅针对该产品浸膏制粒过程中因软材粘、成本消耗大的情况,主动提出对该产品进行制粒工艺优化,在控制生产环境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及合理的参数控制,确定了浸膏密度和水分的合理范围,使该产品平均收得率较以前上升3%,批生产周期缩短一天,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生命健康  她是奉献者

奋斗者正青春,张冬梅把美丽青春奉献在生命健康事业上。一组数字作证。

十年来,张冬梅和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3项,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4项,国家中药材种植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以及数十项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O15年,丹鹿胶囊获得国家新药证书,2016年,黄葵胶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她付出得太多太多。

张冬梅的家乡在那遥远的边疆,20多年来,她因忙着研发新药,仅回老家6次。2010年,在车间GMP认证关键时刻,年迈的父亲因病住院,需手术治疗。作为长女,理应守在父亲身边,她硬是顶住巨大压力,仍然奋战在认证一线。“多一份新药,百姓就多一份幸福,这点困难不算啥。”张冬梅这样说。

十年来,她的岗位变换多个,但她从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为企业发展出金点子,提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无论把她“拧”在哪个岗位,她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闪闪发光,她把所有的爱奉献给了第二故乡,奉献给了钟爱的医药事业。

(十年感悟)

唯有不忘初心,才会朝着目标持之以恒地付出。医药产业与百姓生命息息相关,作为新药研发人,多一份新药,百姓就多一份健康。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件自已热爱并想做的事:“让更多中国人吃上放心药和良心药。让健康中国盛开更多幸福花。”(鲍连华  陆夕勇  段中富)

1157

相关文章